本 文 摘 要
“五育并举”“五育融合”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,既
是不同的,又是相互关联的。“五育并举”主要针对“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”,强
调全面性、完整性,而“五育融合”主要针对“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”,强
调融通性、有机性。从政策逻辑、学术逻辑、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,从“五育并
举”到“五育融合”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,是遵循
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、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,也是解
决学校“教育拥挤”“课程拥挤”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。在实现“五育并举”的基础上深
入推进“五育融合”,要采用系统性思维,转变教育观念,加强顶层设计;提升教
师“五育融合”的意识与能力,强化“教育者”与“人生导师”的身份认同;构建引导和
指向“五育融合”的学校评价体系;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“五
育融合”的桥梁和纽带,提升“五育融合”育人实效。
自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“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
养的教育体系”以来,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都在开展基于“五育并举”理念下的实践
探索,开展了从目标厘定、课程设置、教学形式、教学评价到教师培训、教研组
织、学校组织机构设置等一系列变革。与此同时,随着“五育并举”育人模式探索
的持续推进,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:在学校总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各
育课时如何分配?劳动课的教师从哪里来?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如何
开发?各育是不是都要走专门化、专业化的路径?各育是不是都要建立自己的评
价指标体系?这些问题对学校造成了不小的困扰,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:在贯
彻落实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过程中,到底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“五育”之间的
关系?“五育”的目标、路径、方法当然各不相同,这是提出和倡导“五育并举”的
直接原因。但是,如何看待这种不同呢?它们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,是彼此独立
的还是相辅相成、互为一体的?当前,教育界已经出现有关从“五育并举”走向“五
育融合”的主张,但是在学理上的分析和论证还不够清晰和充分。本文旨在厘清“五
育并举”与“五育融合”的内涵、关系,以及分析从“五育并举”到“五育融合”的合理
性,并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推进“五育融合”提供方向性建议。
(具体内容详见附件1《从“五育并举”到“无语融合”:内涵、合理性与实现路径》)